海底捞“小便门”10倍补偿,黄牛无权抽成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记者 费权)海底捞“小便门”事件再生枝节。2月24日凌晨,两男子在海底捞上海外滩店包间用餐后对着火锅小便,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公众愤怒和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担忧。3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依法对涉事男子唐某、吴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3月12日,海底捞决定对2月24日00:00至 3 月 8 日 24:00 期间在该店堂食消费的 4109 单顾客,全额退还当日餐费,并额外提供订单付款 10 倍金额的现金补偿。
至此,事情告一段落。然而,3月13日,又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有通过某平台找黄牛 “代订” 的消费者,遇到了黄牛试图抽取 20% 补偿款的问题。有消费者反映,自己通过黄牛 8.7 折代订,在海底捞外滩店消费,由黄牛直接完成结账,自己再将费用转给黄牛。事发后,黄牛表示已提交银行卡信息等待获取补偿,但要抽走补偿款的 20% 。比如消费者刘先生 2 月 27 日消费 992 元,这单按补偿规则能获得近1 万元补偿,黄牛表示要拿走 2000 元。刘先生认为,实际消费者是自己,遭受损失的是自己,补偿应全额归自己所有,遂前往海底捞门店寻求解决方案。好在海底捞及时拦截了该笔补偿,使用刘先生提供的银行卡信息办理了退款及补偿事宜。
“黄牛这种抽取补偿款的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安璟律师认为,补偿款的性质为海底捞对实际消费者的赔偿,在消费者与海底捞的餐饮服务合同关系中,消费者支付餐费享受服务,是合同的一方主体,有权获得赔偿。而黄牛仅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代订服务,与海底捞并没有形成餐饮服务合同关系,无权享有海底捞退还的餐费及赔偿款。且这种代订服务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那么,遇到此类情况,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安璟表示,实际消费却未拿到补偿款的消费者可根据消费记录向海底捞主张赔偿,要求重新核验身份并修正支付路径。海底捞公司在核实消费者身份后应当按照确定的解决方案退还餐费并给予补偿。若补偿款已转入黄牛账户,海底捞公司应与黄牛协商返还,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起不当得利诉讼,要求黄牛返还全部非法获利的补偿款。
安璟提醒,“黄牛”行为系警方重点打击的违法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避免通过黄牛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以免自身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在发现有“黄牛”行为的,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供线索举报,维护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家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时,一定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